蓟县促经济生态双赢 既要金山银山也要青山绿水
既要金山银山,也要青山绿水。随着生态建设的不断推进,近年来,蓟县这座京津“后花园”正在呈现出生态与经济互促双赢,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。据统计部门提供的数字显示,今年1至10月份,该县生产总值实现146.8亿元,同比增长28.3%;财政收入20.54亿元,同比增长34.4%;固定资产投入130.48亿元,同比增长52.9%;旅游综合收入实现25.5亿元,同比增长20.8%。
加大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力度。
蓟县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和秸秆气化等清洁能源工程,据统计,截至目前,全县共发展户用沼气池8778座,秸秆气化站12个,有20个乡镇、200个村的1.5万个农户用上了清洁能源,全县农村受益人口达到6万余人,每年全县农民节支近千万元。不仅改善了农村的卫生条件,而且提升了农民生活质量。
随着乡村旅游产业规模的扩大,产生的生活垃圾越来越多,蓟县全面实施乡村旅游规范提升工程,该县投资560万元,在全县最大的旅游村——下营镇常州村修建了污水处理厂,使每年3万吨的生活污水实现了无公害排放。同时,他们投资600万元,建设50个地埋式垃圾中转站,并配备了垃圾清运车,使日常生活垃圾得到了统一处理。
此外,蓟县农业部门与农业部、市农业局积极合作,投资50万元在洇溜镇开发再生水回灌农田项目。根据农业部门论证,使用再生水灌溉农田,每亩灌溉节电率66.7%,每亩节省地下水321立方米,同时由于再生水含氮量较高,也使化肥投入量节省10%左右,5000亩示范区每年可为农民节支24万元。
出重拳治理环境污染。
蓟县县委、县政府深刻认识到,发展经济绝不能以牺牲生态为代价,只有二者相互协调,才能实现科学发展,可持续发展。
在确保经济增长“不减速”的前提下,近年来,他们出重拳改善生态环境:先后关停了高耗能、高污染的两个水泥厂,关闭了300多处石料厂和采砂点,实施了该县最大的节能减排项目——滨河供热二期工程,城区92台10吨以下的小锅炉被全部拆除。据测算,通过实施该工程,每年可减排因供热产生二氧化硫153吨,节约燃煤近2万吨。
加快推进津京风沙源治理工程,造林育林60余万亩,全县林地总面积达到100多万亩,林木覆盖率达到45%,在1590平方公里城乡“织”出了一张绿网。
为保护好“大水缸”于桥水库,他们在水库周边栽植500多万株树木,打造出一条长35公里的生态景观带。实施“以鱼养水”工程,每年投放近千万尾净水鱼种,进一步净化了“大水缸”的水质。
严格准入、环保优先。
良好的生态改善了人居环境,提升了城市影响力,吸引了越来越多投资者的目光。然而,对于工业项目的引入,蓟县也格外挑剔。以生态、环保为准入“门槛”,高污染、高耗能企业一个不进。
他们围绕“一年树形象,两年大变样,三年翻一番”的目标,按照高端、高质、高新产业体系要求,加快对新型工业项目的引进,以两大市级园区为龙头,下力气打造新型工业产业集群体系。
在县经济开发区,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的天津专用汽车产业园内,目前已进驻了天津扫地王、庞大汽车物流、汽车钢圈、永磁材料等一批低能耗、环保型项目。
天津酒业及绿色食品加工园区也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。该园区规划面积10.6平方公里,以酒类生产及绿色食品深加工等为主。目前,投资5亿元的新津酒生产基地项目已开始进场施工,3年内竣工投产,可完成年产值10亿元。
投资11亿元的蓟州航空城及航空发动机制造项目,投资3亿元的陕西重汽项目,投资1.1亿元的环保型氟代烃仓储项目……一个个具有高质高效低能耗特征的工业项目纷纷涌入蓟县。
大项目调优调强了产业结构,带动了经济提速,也为这座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描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强力培育绿色产业。
入冬以来气温骤降,但在东二营乡西二营村柴占德经营的苗圃内,工人们却干得热火朝天。吊车轰隆中,一棵棵高大的红枫、龙柏被移栽到挖好的深沟中。老柴说这是为苗木过冬做好准备,开春要到市场上去交易。
老柴所说的市场是指位于邦均镇的中园四季苗木市场,是目前华北最大的苗木花卉产地交易市场。每到春季,该市场交易就异常火爆,高峰时每天吸引全国各地经销商上千人,每日交易额超过1000万元,年交易量达2亿元。
近年来,蓟县立足生态建设,大力发展都市型生态设施农业,“绿色”经济在山区、平原、库区异军突起,农民的腰包迅速鼓起来。
目前,全县26个乡镇已发展苗木专业乡镇7个、专业村60个,组建了100多家绿化公司和合作组织,每年为农民创收5000万元。
同时,作为全国首批绿色食品示范区,全县绿色果品、蔬菜、食用菌等总面积达到40多万亩,渔阳牌蔬菜、禽蛋、盘山牌果品、蓟州牌粮油、翠湖牌水产品等40个产品先后被授予“绿色食品”质量标识。
在此基础上,他们把“绿色”向“有机”品质提升。目前,全县的有机食品面积达到6000亩,年产量在800万公斤左右,仅此一项,就拉动农民增收1500多万元,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京津市民的餐桌。